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

什麼是媽媽手?



什麼是媽媽手?

「媽媽手」(deQuervain’s tendinitis)主要是由於拇指基部的肌腱(外展拇指長肌,伸拇指短肌),因拇指的伸展與外張動作重複次數太多,或用力過度,導致手腕部位的肌腱滑膜,及支持帶出現增厚性變化所引起。
不斷的刺激使得肌腱旁的腔室腫脹、變形,因此使得肌腱「滑行」困難。由於腫脹使得腕部拇指側疼痛及壓痛。當握拳時、用力握物時、或扭轉腕部運動時,常可引起此症狀。
最常見於年輕的媽媽,因常常抱嬰兒而造成此種情形,這也是「媽媽手」名稱的由來。

常見症狀:

媽媽手的症狀,主要出現在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,該處會出現無法出力或持續疼痛、壓痛,同時會合併緊繃、局部腫脹等症狀,尤其是清晨起床時最感疼痛; 最主要的症狀就是拇指基部近腕部的疼痛。此疼痛可延伸至前臂。拇指及腕部活動受限,握力及指力皆有影響。也可影響到附近皮神經,造成拇指背側及食指的麻 木。

怎麼知道自己得了媽媽手:

將拇指用另4指握住後,腕部向小指側方向彎曲可引起劇痛,即可診斷出「媽媽手」(deQuervain’s tendinitis)。

媽媽手的治療:

1.針灸治療:循經取穴,常見的例如:大腸經、三焦經(曲池、手三里…)等,或使用激痛點治療,以及使用內科針法等,通常可取得不錯的效果。
2.傷科手法治療: 傷科手法的治療,具有疏通經絡、理氣活血的效果,在改善媽媽手有一定的幫助。
3.藥物治療:根據中醫辨症論治,依照不同體質,給予專屬個人體質的藥物治療,可更快速且根本的治療此症。

媽媽手的平時保健:

媽媽手除了急性的扭拉傷造成之外,大多是因為不當的姿勢、長時間以同一姿勢使力、反覆的動作等造成,所以平時應多注意使力的姿勢,以較輕鬆舒服的姿勢使力,避免過多反覆的動作,多休息讓疲勞得以恢復,如此可避免媽媽手的產生。

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

疫情接種完成

  

💉疫情接種💉
雙北地區疫情攀升,身為第一線醫護人員,裕安中醫全體員工已經完成『AZ新冠疫苗』接種,繼續替大家服務。
診所也提供『無接觸!視訊診療看診』,請大家多加預約利用唷~~
🏠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二段487號
☎️02-29506656

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

無接觸!視訊診療就醫流程


📲視訊診療流程說明📲
由於疫情嚴峻,本診所已由衛生局核准,即日起開放「視訊診療服務」!
疫情期間,可以健保『視訊看診』,不用親自來診所一趟哦!
無接觸!視訊就醫流程,需要看診的患者,敬請來電預約視訊時間,謝謝您們!😀
🏠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二段487號
☎️02-29506656

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

夏季的保健觀念-中暑

  


天氣逐漸轉熱,在中醫門診也已經可以看到因為天氣轉熱而引發的「中暑(熱到)」患者,還有一些朋友會問醫師說:「夏天都會中暑好幾次,不知道要如何預防中暑?」其實預防中暑真的是有方法的,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「夏季的保健」的方法


1.適度補充水份、電解質


夏季天氣常較悶熱,出汗較多,要適度補充水份、電解質。建議少量、多次飲水比較好,一次大量飲水會對人體產生許多危害,嚴重者會導致體內水和電解質平衡的紊亂。



2.飲食宜清淡、善用天然飲品解暑
由於夏季人的胃酸分泌減少,加之飲水較多,沖淡胃酸,導致身體的消化功能減弱、胃口較差,所以飲食關鍵是在烹調時多用清蒸、涼拌等方法,忌多食油膩、煎炸及熱性的食物,避免加重脾胃負擔。另外,建議善用天然的飲品來預防「中暑」,可以飲用綠豆湯、百合蓮子湯、西瓜皮煮水、或是蓮藕粉煮水飲用,都有清涼解暑的效果。



3.切忌貪涼取冷
不能只顧眼前涼快舒服,而過於避熱趨涼。有些人天氣一熱,就大口大口喝冷飲、吃冰沙、挫冰;還有人會運動、工作大量流汗後,立即用冷水澆頭、沖身體;還有人會整晚開冷氣睡覺、甚至電風扇用強風直接對身體吹而受涼;這些情況都會致使身體中氣內虛,導致「暑熱」與「風寒」之邪乘虛而入。



4.避免悶熱環境、長時間暴曬

炎熱夏季工作,需注意工作環境降溫與通風,例如:開車族的朋友要注意,車子經過太陽長時間曝曬後,車內的溫度往往高達40-50度,ㄧ下子進入車廂,很容易被「熱到」哦,需特別注意!




★小叮嚀:夏季最多因「貪涼飲冷」引起種種併發症,如:食慾不振、腹悶脹感、腹瀉、項緊、疲倦乏力等。
  • 千萬不要快速喝下大量冰涼飲品來解暑
  • 運動、工作後不要立即用冷水澆洗
  • 冷氣、電風扇不要直接對著身體、頭部吹
祝福 大家都可以平安健康~~度過炎炎夏日!

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

足底筋膜炎

足底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承受點,由跟骨、距骨、舟狀骨、跗骨及蹠骨形成足跟及足弓部分;加上脂肪墊、滑囊、足部肌肉肌腱共同組成一個力學結構。 所以足部骨頭、軟組織(肌肉、韌帶、脂肪墊、滑囊)及神經的損傷均可能造成足底部疼痛。

一、常見病因:

1.急性損傷:瞬間承受過大的力量或外力的撞擊造成足跟部位的損傷而造成,常見如滑囊炎、肌腱炎、骨膜下出血…等。常見症狀,足跟著力處疼痛劇烈,行走困難,尤其不能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,常有局部微腫,壓痛明顯。

 2.慢性損傷:長時間使用反覆使用足部造成足跟部肌肉、肌腱、脂肪墊、滑囊及神經等…慢性損傷;常見的病變有蹠腱膜炎(足底筋膜炎)、跟骨脂肪墊病變、脛後肌肌腱炎、阿基里氏腱肌腱炎、跟骨滑囊炎、跟骨骨刺、神經卡壓等。

二、臨床治療:

1.急性損傷:先檢查有無骨頭或骨架上的異常,視受傷部位腫脹情形處以傷科整復,針灸疏筋通絡,外敷膏藥,配合理氣活血通絡藥物治療。

2.慢性損傷:治療上可檢視有無腰、膝、踝關節錯位情形,輔以整復治療,腿部肌肉有無激痛點或肌肉異常緊繃情形,例如:腓腸肌、比目魚肌、蹠方肌肌筋膜激痛點所引起的足跟痛,可以用針灸針刺激痛點來達到治療效果,另外可依據不同的病因施以中藥治療。

★足底痛在中醫屬於骨痺的範圍,常見的證型有:

(1)風寒濕痺型:用祛風利濕藥治療,例如獨活、薏仁、車前子…等。
(2)血瘀型:用活血藥治療,例如桃仁、紅花、丹參…等。
(3)濕熱型:用清熱利濕藥治療,例如龍膽瀉肝湯、茵陳五苓散…等。
(4)肝腎虛型:用補肝益腎藥,例如六味地黃丸、杜仲、龜板…等。
(5)血虛型:用補血藥,例如四物湯、八珍湯…等。

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

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-「手麻」?「腳麻」?



中醫門診中常見許多「手麻」或「腳麻」的病案,一般人都會以為是「椎間盤突出」、「骨刺」所造成,但經由詳細臨床檢查之後,往往發現造成「手麻」、「腳麻」的原因既不是「骨刺」,也不是「椎間盤突出」,而是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


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造成的原因是肌肉、肌腱長時間且重複地過度使用,例如:長期的姿勢不良、開車、打牌、夜間睡姿不當、彎腰、搬重等等原因所導致。常有的病症:局部肌肉疼痛,在疼痛區域內有激痛點出現,疼痛區域大部分出現在頸、肩膀、上肢、下背、下肢等區域。

案例一:林先生,60多歲,典型上班族,因為臀部疼痛,牽引至大腿、小腿酸痛難耐而四處就診,歷時一年多卻無改善,自述:腰椎有骨刺,因骨刺壓迫造成坐骨神經痛;經檢查之後確定為「臀小肌」發炎所致的肌筋膜症候群,經數次針灸治療,症狀已明顯改善。


案例二:鄭女士,50多歲,從事印刷裝訂業,須長期搬運重物,因雙手麻感而就診,自述:為頸椎骨刺引起手麻症狀,經檢查後確診為肌筋膜症候群,乃「伸腕肌群」發炎導致,經數次針灸治療,症狀亦明顯改善。

以上兩個案例,只是簡單說明:

一般人認為的「手麻」、「腳麻」,就是「骨刺壓迫」、「坐骨神經痛」導致,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臨床上可以發現,許多「手麻」、「腳麻」症狀都是不同的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所導致。

這是一種疼痛症候群,指身體出現局部的肌肉疼痛,同時合併有疼痛激發點,觸及此激發點,還可引起典型之轉移痛。激發點乃局部的痛點,按壓時可發現繃緊的肌束,有時並可引發局部的抽動。
中醫治療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:
最重要的是先仔細評估疼痛的分佈區域,並找出「疼痛激發點」。正確診斷後,對疼痛的肌肉施予牽張運動,配合傳統針灸治療,再搭配衛教運動治療,教導病人正確姿勢,並要求適度休息,便能快速揮別這些惱人的手腳麻、肌肉酸痛了!